国际论坛

国际政治

  • 衰朽与动荡:“阿拉伯之春”十周年反思

    田文林;

    "阿拉伯之春"十年来,阿拉伯国家总体处境呈现出悲剧性演变的趋势。一方面,民主转型导致政治衰朽。中东剧变前,中东国家原来的威权政体尚能维持政局稳定、提供公共产品,但民主转型导致相关国家中央政府权威弱化,最终不得不实行"再集权化",更多国家则面临"回不到过去,看不到未来"的困难处境。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每况愈下。经济停滞和民生困难原本是导致中东剧变的主要原因,但"阿拉伯之春"并未使相关国家的经济结构、经济增速、失业率等重要指标根本好转,利比亚、叙利亚等国家经济甚至倒退三四十年。这种悲剧性结果是内外两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从内因看,阿拉伯国家在中东剧变后向民主化方向转型犯了方向性错误,中东国家治理问题的主要症结是统治者"忘记初心",但抗议者却将问题归咎于集权政体本身,由此导致灾难性结果。从外因看,西方大国从自身利益出发,对出现政局动荡的阿拉伯国进行"选择性干预",由此导致中东国家日趋偏离正轨,更加依附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长远看,中东国家当务之急是解决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消除贫富分化等问题。

    2021年03期 v.23;No.135 3-17+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3K]
    [下载次数:2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全球气候安全治理的演进逻辑——基于联合国与欧盟的实证分析

    张锐;寇静娜;

    全球气候安全治理指国际关系行为体以跨国协作的方式识别、应对和防范由气候变化引发或加强的安全风险,属于典型的非传统安全治理。本文基于对哥本哈根学派的反思,提出"言语—实践"演进框架,即非传统安全治理的演进存在言语行为与试验性实践并存的初级阶段、机制化合作的高级阶段。气候安全治理的兴起源于气候变化导致的严峻威胁、传统安全治理与常规气候治理融合实施的需求、各国国防事业面临的挑战和部分国家的政治意图。本文以联合国和欧盟为例开展实证研究,发现当前治理处于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的状态,已形成丰富的治理话语与试验性实践,但机制化水平较低;国家间持续开展高级别的协商,并达成一定共识;试验性实践日益增多和扩散,主要表现为将气候监控手段与冲突预防相结合、将气候适应性策略与维持和平行动相结合;存在"说得多、做得少"的情况。各方仍面临将理念、表态转化为务实行动的阻碍,包括各国对治理方式方法存在基本分歧、当前治理存在西方主导的倾向、治理手段很难短期内见效及部门协作需要磨合等。我国应主动关注相关治理进展,促使国际社会以高效、稳妥、可承担的手段开展实践。

    2021年03期 v.23;No.135 18-37+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1K]
    [下载次数:13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 ]
  • 全球公域治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陈秋丰;

    以人类共同利益的变化为标志,全球公域及其治理体系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在西班牙与葡萄牙主导的早期海洋治理阶段,人类共同利益处于缺失的状态;在海洋自由进入与主权封闭阶段,国家间共同利益的出现,向着全球公域中人类共同利益的形成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全球公域扩展阶段,极地问题凸现了人类共同利益的亟需性;在全球治理阶段,人类共同利益在全球公域中得到进一步扩展,并内嵌于全球公域治理之中。尽管人类共同利益观念在全球公域治理中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全球公域治理依然面临困境,这种困境的背后是人类共同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协调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协调人类共同利益与国家利益,并最终为构建全球公域人类命运共同体、增进人类共同利益的实现提供了新的路径:首先应降低目前大国之间在公域领域的权力斗争势态,将国际组织建设成为全球公域治理体系稳定的决定性因素;其次应通过强调共同利益,寻求新的全球公域治理路径;再次,应构建公域治理的责任共同体,促使民族国家及其公民的全球主义转向;最后,迈向"人类公域"这一全球公域治理体系的理想图景。

    2021年03期 v.23;No.135 38-58+156-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1K]
    [下载次数:20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新选项——亚投行的缘起、设计与创新

    杜心蕾;

    亚投行从倡议发起至今一直备受关注。多边开发体系的排他性是亚投行建立的一个重要的制度因素,而中国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实践自信为发起亚投行奠定了基础。原有的多边开发体系在权力结构以及规范上排他性较强,无法反映新兴经济体的利益与需求,因此中国发起亚投行对原有体系进行改革与完善。为了汇聚发展中国家以及发达国家的利益,在设计上,亚投行遵循主流制度与规范,并且与主导国家以及主流制度建立了伙伴关系,增强了亚投行的国际合法性。在此基础上,亚投行将主要职能领域聚焦于发展中国家真正需要的、原有制度贡献不足的基础设施领域,在贷款融资条件与组织机制上体现出一定创新,为发展中国家发展当地基础设施、提升当地经济水平提供了更切合其利益需求的新选项。亚投行实施的项目切实改善了当地的基础设施状况,对多边开发体系起到了一定的改革与完善作用。

    2021年03期 v.23;No.135 59-78+157-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7K]
    [下载次数:14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全球自主武器系统的发展及其对战略稳定性的影响

    张煌;杜雁芸;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在核武器的范围内探讨战略稳定性问题,未能对网络、太空以及无人作战等新兴领域军备发展引发的战略稳定性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聚焦当前在国际冲突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自主武器系统,从自主情报分析、自主指挥编成以及自主火力打击三个方面界定了自主武器系统的定义,分析了世界主要军事强国、技术后发国家以及非政府行为体围绕发展自主武器系统展开的国际竞赛,从危机稳定性和军备竞赛稳定性两个维度揭示自主武器系统对全球战略稳定性带来的新挑战:一方面,自主武器系统有利于强化"第一次打击"优势、加剧危机"意外爆发"和"意外升级"的风险,导致危机稳定性进一步降低;另一方面,较低的扩散门槛、研发过程的不透明性以及围绕自主武器系统的认知差异,导致自主武器系统的军备竞赛愈演愈烈。为应对自主武器系统对全球战略稳定性的挑战,中国应当在联合国框架下积极参与自主武器系统的军备控制与危机管控,增进与掌握自主武器技术的主要国家间的战略互信,推动构建维护自主武器系统战略稳定性的全球治理网络。

    2021年03期 v.23;No.135 79-96+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5K]
    [下载次数:7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中外关系

  • 中美战略竞争背景下韩国的对华战略:基于对冲概念框架的分析

    韩献栋;赵少阳;

    对冲是指国家行为体(主要是中小国家)为应对所感知到的威胁和不确定性而采取的一种包含一套混合、多元的政策组合的外交安全战略。基于对中美战略竞争背景下自身所处国际环境的评估,对冲战略成为近年来韩国对华的主导战略。这一战略以积极接触为主,以分散投资、出口市场多元化以及军事安全上的间接制衡为补充。但是这一战略并不十分稳定,不仅受到美国对华战略、中美关系形态的影响,也受到韩国国内进步与保守政治分化的影响。在中美战略竞争态势日趋明显的情况下,中韩两国都需要思考如何使两国关系尽可能不受中美关系的影响而保持稳定这一重要课题。为此,中韩需要进一步在制度层面稳定和发展两国的经贸关系,并在朝鲜半岛问题上加强合作,推动半岛无核化进程与和平进程取得进展。同时,还需要建立制度性战略沟通机制,培育互信,管控潜在的风险,以维护中韩关系的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2021年03期 v.23;No.135 97-118+158-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3K]
    [下载次数:22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国别与区域

  • 拜登政府“绿色新政”与民主党绿色转型

    李坤泽;戚凯;

    "绿色新政"是一种非常新型的发展理念,主要强调通过绿色经济来实现碳减排、经济发展、消除贫困等目标,是一种相对激进的理念。2006年以来,该理念在美国突然兴起,2018年开始被美国民主党迅速接纳,进而成为拜登政府应对气候挑战、经济复苏等多方面问题的关键思想框架。这种现象的出现,既是美国政治极化大环境下气候议题成为选举焦点的结果,也是拜登政府为实现"后疫情"时期经济复苏和重塑美国国际领导力而做出的选择。然而"绿色新政"在美国的前景并不乐观,美国庞大的传统能源利益集团和独特的政治文化可能会使得"绿色新政"拖累民主党的选情,拜登政府也很难通过"绿色新政"显著改变美国的国内不平等问题,美国在气候议题上的反复无常也让美国在气候领域重塑国际领导力充满困难。不过,长期来看,"绿色新政"可能会在美国拥有越来越强的影响力,拜登政府乃至未来执政的其他民主党人都将继续坚持这一政治纲领,这些趋势将对美国的内政外交产生较大的影响。

    2021年03期 v.23;No.135 119-135+159-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5K]
    [下载次数:10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投票行为理论视角下中东欧民粹政党的兴起

    彭枭;

    民粹政党自转型之初就在中东欧各国政治中占有一席之地,随新自由主义的深入发展而更加繁荣,在选举中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显著影响地区政治生态。本文通过投票行为的相关理论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分析影响选民投票动机的因素。研究发现,生产系统转型在一些中东欧国家造成了人口结构向保守和本土主义的转变,构成民粹支持者的身份基础;转型的"非人民性"未使民众对代议民主和主流建制建立起忠诚与依赖,而"转型性衰退"和对各种危机的处理不当使主流政党产生绩效赤字;包袱更小的民粹政党通过各种提升政治正当性的策略,以提高其投资附加值,导致选民将选票投给预期回报更大的民粹政党;在转型质量较差的中东欧国家,政党系统分裂度高,选举波动性强,为边缘民粹政党提供了更多得到选民关注的政治机会。本文选择保加利亚民粹政党的兴起进行案例分析,较好支持了研究假设,使中东欧民粹政党兴起的解释更为充分和科学。

    2021年03期 v.23;No.135 136-154+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5K]
    [下载次数:4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稿约

    <正>一、本刊是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的研究国际问题的综合类学术性期刊,举凡有关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世界经济、中国外交、国别和地区研究等方面的稿件,一概欢迎。二、本刊采用"腾云"期刊协同采编系统(知网版),请通过系统投稿:http://gjlt.cbpt.cnki.net/Editor EN/index.aspx?t=1,或者进入《国际论坛》官方网站gjlt.cbpt.cnki.net,点击"作者投稿系统"按提示步骤投稿。

    2021年03期 v.23;No.135 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