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云璇;董青岭;
作为人际关系和政治体验的直接表达,情感是政治决策中难以排除、也难以回避的扰动因素,但是由于传统国际关系研究理性范式的盛行和情感分析技术的缺位,情感分析作为一种研究范式一直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当前,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新素材、新技术和新思维的出现使得大数据情感分析有可能发展成为国际关系研究走向工程应用的一个重要实验领域。整体上,大数据情感分析主要立足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与国际关系专业知识的跨学科融合,重在探索作为非理性因素的情感对于现代政治运行的隐秘影响。放眼未来,大数据情感分析有着广阔的拓展空间,但其发展也面临若干困境。文章以政治情感为切入点,从政治情感分析的理论演化及技术进展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了情感计算的基本原理,探索了大数据时代情感分析技术在国际关系领域内的应用场景,并简要评估了大数据情感分析的优势和不足,旨在捕捉复杂社会中的微妙人际互动和情绪传播。
2020年06期 v.22;No.132 64-8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1K] [下载次数:14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王政达;
国际关系研究中的科学方法把不适用于社会科学研究的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机械照搬到国际关系研究中来,致使这种研究方法存在重大缺陷,其缺陷主要存在于以下四个方面:一、理论建构方法的缺陷,主要表现在概念界定、逻辑链条建构、假设约定、理论检验和演绎法建构理论的局限性等五方面的缺陷;二、案例选择方面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选择性使用案例、对案例选用缺少明确的说明和案例反映的历史经验过于狭窄;三、实验方法和统计方法存在局限性;四、证伪方法不适用于作为社会科学的国际关系研究。国际关系研究中科学方法的缺陷是由于其忽视国际关系现象与自然现象、国际关系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差异造成的,成为其无法克服的先天痼疾,削弱了国际关系研究所得结论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运用时必须极为慎重。科学方法不能代替传统方法,国际关系研究应立足于现实的国家及其国际关系实践,从国际关系的历史和现实中汲取思想理论资源,对影响国际关系的各个因素进行全面分析,而非为了理论简洁的偏执追求一味简化概念、减少变量,从而导致对国际关系的片面解读,使国际关系研究成为没有思想的、概念自我循环的纯粹技术性工作。
2020年06期 v.22;No.132 86-100+157-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3K] [下载次数:6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刁大明;
自"新政"以来,民主党始终尝试通过在蓝领中下层与非洲裔等不同群体利益之间谋取平衡与聚合来构建多数选民联盟,从而实现选举胜利,但其联盟的稳固性却持续遭遇挑战。在2020年大选中,民主党正副总统候选人乔·拜登与卡马拉·哈里斯的组合旨在分别回应相应群体,从而延续了民主党的传统逻辑。必须看到,在经济全球化等因素的驱动下,人口结构在族裔和阶层意义上的迅速变化增加了民主党平衡各群体利益的难度,民主党选民群体自身在族裔、受教育程度以及阶层意义上的内在变动也加深了其内部不同派别在政治立场与政策议程上的分歧,而奥巴马政府以来民主党呈现出的代际更新停滞也不容小觑,这些都构成了当前民主党转型中所要面对的挑战与困境。面对问题,特别是面对着共和党在"身份政治"维度上标榜"白人至上"的所谓"特朗普化"转向,民主党很难推进完全以阶层与经济平权政策为主导的所谓"桑德斯化",而是极可能相应地转向代表少数族裔群体利益的"身份政治"议程,加剧政党极化政治的"部落化"甚至是民主党政治精英自身的"非白人化",进而深刻改变着美国政治的面貌与前景。
2020年06期 v.22;No.132 101-118+158-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7K] [下载次数:13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陈晓晨;
近年来,太平洋岛国地区主义的发展给这个长期在国际舞台上处于边缘地位的地区带来了新变化。2008年以来的全球治理进程凸显了金融与发展治理、气候治理和海洋治理三大重点议题,出现了"小集团化"、民主化和网络化三大趋势,推动了太平洋岛国以地区集体外交机制实现共同利益,提升了太平洋岛国在地区事务中的自主权,塑造了新时期的太平洋岛国地区身份认同,促进了太平洋岛国地区主义的发展。通过对太平洋岛国论坛的改革和太平洋小岛屿发展中国家集团的创建进行案例研究,本文考察了全球治理在改革既有地区组织和创建新地区机制两个方面的作用,认为全球治理进程通过太平洋岛国在气候变化、海洋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等全球治理议题上的利益表达最终对太平洋岛国论坛的改革产生了影响,驱动了太平洋岛国"联合自强",推动了太平洋小岛屿发展中国家集团、太平洋岛国发展论坛、机制化了的《瑙鲁协定》缔约国、首席贸易顾问办公室、成为正式国际组织的美拉尼西亚先锋集团等新的地区机制的兴起。
2020年06期 v.22;No.132 119-136+159-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6K] [下载次数:7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卢光盛;别梦婕;
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框架,中国六大经济走廊有两条经过湄公河地区。湄公河地区有着显要的地缘战略位置和前景广阔的市场,是各大国竞相关注的焦点。中国、印度、日本都与湄公河国家展开了跨国经济走廊的建设与合作,在湄公河地区呈现出了南北和东西走向的纵横交错、交叉重叠。本文以"地缘—市场—认同"作为跨国经济走廊的理论分析框架,分析了中、印、日与湄公河国家合作建设的跨国经济走廊在湄公河地区面临的竞争,并尝试探索推进各经济走廊协调发展的可能性和路径。本文认为,中国应与印度、日本不断深化地缘战略互信,在湄公河地区开展双边及多边市场合作,统筹推进"南北—东西"协调对接,深化"软"联通互利合作,构建深层次相互认同,打造全方位的互联互通,为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印日发展战略的对接提供积极的示范和借鉴意义。
2020年06期 v.22;No.132 137-154+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8K] [下载次数:6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