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可金;马钰;
冷战结束以来,全球范围内的意识形态发生深刻变化,表现为自由主义走衰,社会主义温和化以及形形色色的带有反建制倾向的右翼保守主义升温。21世纪意识形态政治呈现出的转变由三股社会经济力量联合推动而成,包括工人阶级放弃革命,使得"告别革命"成为各国普遍接受的主流理念;中产阶级遭遇"集体下沉",焦虑与挫折感不断累积,成为社会震荡的源头;而原本处于政治生活边缘位置的新兴群体则在极力反精英、反主流的同时,持续释放来自草根层、非主流和建制外的强烈不满情绪。问题的实质是世界政治从利益政治走向了认同政治。在国际思潮交流交融交锋的时代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寻求人类意识形态的最大公约数,致力于打通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价值壁垒,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确立人类共同价值,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了价值指南。然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真正落到实处,还需要直面诸多挑战,真正走出一条聚同化异、包容开放的文明对话之路。
2020年02期 v.22;No.128 3-17+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2K] [下载次数:3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殷佳章;房乐宪;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对人类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新时期国际竞争的重点领域之一。在此背景下,欧盟意识到人工智能的重要意义,为此先后出台了《欧洲人工智能》与《人工智能协调计划》等重要政策文件,相关战略框架初步成型。在此基础上,2019年4月欧盟发布了《可信人工智能伦理准则》与《建立以人为本的可信人工智能》两个政策文件,明确提出七条关键伦理要求,对欧盟的人工智能战略框架做了补充与细化。本文在简要回溯欧盟人工智能战略框架的基础上,具体阐释了欧盟人工智能伦理准则的核心内涵,分析了其出台动因及国际含义。本文认为该准则的出台可以视为欧盟把握战略机遇、应对多重发展挑战、发挥自身机制优势而做出的重要战略调整。结合欧盟在此方面的举措,本文进一步思考了其对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相关启示,提出中国应保持既有发展优势,建立并完善官方伦理监管体系,积极参与并推动国际人工智能伦理标准的制定。
2020年02期 v.22;No.128 18-30+15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9K] [下载次数:14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包善良;
"印太"概念经历了从地缘术语向战略构想的演变,且域内各国基于本国利益塑造"印太"构想的进程尚未结束,这使得相关研究需要不断转换视角并注重动态追踪。莫迪执政后,印度和日本升级两国战略伙伴关系,完善各层级对话机制,共同推动区域连通性与基础设施建设,并提出"亚非增长走廊"愿景。在深化海洋安全合作的基础上,实现军事演习全面覆盖与装备技术合作的纵深发展,注重地区问题的立场协调与强化美印日、美印日澳等多边磋商机制。"印太"发展契机、两国战略目标驱动、制衡中国需求以及美国战略推动构成了印日战略合作的基本动因。得益于双方战略对接的深入和适宜的国内政治环境,印日深化战略合作的势头还将持续,表现在防务合作模式的多元化和加速布局"印太"基建项目的趋势。国内条件限制、"印太"战略差异以及国际局势影响等制约性因素也给两国合作前景带来挑战。
2020年02期 v.22;No.128 31-50+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6K] [下载次数:6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武香君;方长平;
奥巴马政府提出"再平衡"政策,将东南亚地区作为政策实施的支点,对该地区的关注在美国外交史上前所未有,美国—东南亚关系由此获得大幅提升。特朗普就任以来,美国聚焦大国竞争,忽视东南亚地区;对外战略中坚持"美国优先",在对东南亚外交中多以自身关切议题为导向;多边主义在美国东南亚政策中被弱化,偏爱双边主义的特朗普政府以修复与泰国、菲律宾的盟友关系及打造支点国家为重点;在军事领域,美国以更大热情介入东南亚地区。区别于奥巴马时期低调处理民主、人权议题,特朗普政府内部官员在总统本人不热衷这一议题的情况下,依旧没有放松对东南亚国家民主、人权状况的审查。政策上的诸多调整导致美国在东南亚地区可信度下降,经济和外交中弱化的多边主义限制美国—东南亚互动空间,而不断强化的军事存在反而使东南亚地区安全形势复杂化。即便"印太战略"突出东南亚国家和东盟的重要性,但未来美国东南亚政策是否能真正体现这种重要性值得关注。未来一段时间美国—东南亚关系很难再重现奥巴马时期的"热闹"景象,这为中国—东南亚关系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战略空间。
2020年02期 v.22;No.128 51-62+156-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8K] [下载次数:1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杨雷;
中俄战略协作机制具有自身特点和丰富内涵,它以双边机制为核心,以多种国际组织为辅助。双边机制形成了以两国总理年度会晤为核心,以多领域合作机制为组成的周密体系。学术界对国际制度有效性的评估主要有遵约评价和结果导向评价。我们采用后者,选取了中俄两国在联合国安理会中投否决票的一致性、中俄双边经贸额的变化、民间互信程度的变化和双方显性冲突的数量变化作为评估指标。分析结果表明,战略协作机制促进了中俄两国在各领域的合作,体现了其有效性。但与中俄两国设定的新时代中俄关系发展目标相比,中俄战略协作机制还存在着不足,表现为过于理想化、约束力不够、政府与民间二元分化和效率降低等。为了应对现实需求,中俄两国有必要对其进行改善:以经济领域为突破点,推动两国经济产业实现分工合作;加强中俄战略协作机制在塑造市场、引导民间经济合作上的作用;提高双方在战略协作关系中的责任标准,逐步建立起奖惩机制;强化中俄战略协作机制的合法性与权威性、扩大其国际影响。
2020年02期 v.22;No.128 63-77+157-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8K] [下载次数:6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靳风;
近年来,"灰色地带"相关概念成为了美国学界所热议的话题,其认为在大国竞争回归的背景下,"修正主义"国家正在诉诸具有模糊性、不对称性与渐进主义特征的"灰色地带"手段威胁世界秩序与美国的国家安全。作为一个相对较新的学术议题,"灰色地带"的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中外学界对"灰色地带"行为的特征、"灰色地带"冲突升级模式的研究仍不够充分。与此同时,美国政府与学界将中国的部分对外政策贴上了"灰色地带"手段的标签,鼓吹以更强硬的政策应对来自中国的挑战,为中美关系的发展带来了一些不确定性。本文从解析"灰色地带"的相关概念出发,阐述中美间当前存在的"灰色地带"冲突,探讨"灰色地带"冲突对中美双方造成的挑战,并对如何管理中美间的"灰色地带"冲突进行简要讨论。
2020年02期 v.22;No.128 78-92+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9K] [下载次数:1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潘蓉;肖河;
"修昔底德陷阱"是一个颇具改进潜力的理论机制,简单地批判和拒斥这一概念既无助于拓展对大国竞争的理论研究,也不符合对当前中美关系发展现实的直观感受。如果用军备、冷战竞赛或者破坏性政策来代替战争作为因变量,"修昔底德陷阱"理论更是能够具备相当程度的解释力。不过即使如此,利用该机制来分析当前的中美关系时,仍然要仔细审视这对关系是否适用于该理论的关键逻辑——美国对中国的实力增长真正地感到恐惧。从政治心理学中恐惧的概念出发,结合美国国内的相关讨论、政策表述和对华行为,可以看出美国目前并未恐惧中国,其行为更多是为了追逐利益和声誉,其整体对华外交政策以"碎片化"和"追逐风险收益"为主要特征。这意味着"修昔底德陷阱"可能尚未在双边关系中触发。美国的对华政策的主要变化是将"规范"中国的重点从政治和安全领域转移到经济领域,更多是其对冲战略的重心调整而非"质变"。"修昔底德陷阱"尚未触发的结论有其双重意义:积极而言,不必夸大美国的制华政策,激烈的经贸摩擦并不必然滑向"新冷战";消极而言,中美关系仍然有很大的恶化空间,如果持续互动不当,还会招致更具破坏性的结果。
2020年02期 v.22;No.128 93-109+158-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4K] [下载次数:28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余文全;
共同开发是中国积极提倡并推动的为解决南海部分岛礁、海域的领土所有权、管辖权争议而选择的临时措施。其中,中菲在礼乐滩的共同开发合作最引人注目。本文在回顾了中菲并不顺利的共同开发历程后发现,共同开发争议区域的油气资源,是一个兼具经济、政治属性而非纯商业属性的合作行为。划定作业区域、管理共同开发、协商利益分配是共同开发面临的三个基本难题,而与之直接相关的议题分别是:领土所有权、管辖权、经济利益。在共同开发中,虽然经济利益赋予了中菲合作的物质基础,但领土所有权、管辖权矛盾却从根本上制约着共同开发的推进。三个基本难题相互独立却统一于共同开发之中,共同构成了共同开发的行为逻辑。每个难题所对应的议题都有其特定属性,对共同开发过程形成或制约或促进的不同作用。
2020年02期 v.22;No.128 110-126+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3K] [下载次数:7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于芳;
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德国积极加入亚投行,成为创始成员国和最大的域外出资国,但同时又持谨慎态度,"中国威胁论""地缘战略论"日益增多。借助国际信任理论从国家精英层面、组织层面、社会层面对德国立场分析发现,德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矛盾很大程度上植根于德国不同层面对中国的认知和信任程度不一致。德国总理多次访华,积极支持中德扩大合作;德国商界从务实合作中获益匪浅,但随着中德在高科技等领域的竞争加剧,德国商界担心自己的技术优势被超越,合作的意愿有所动摇;德国外交部、议会等机构强调西方价值观,认为"中国模式"带来制度性挑战,担心中国会走上霸权之路。由此可见,德国参与"一带一路"合作更多是基于理性的利益考虑,中德之间缺少基于共同价值观的、广泛的社会认同和民意基础。对此,中德之间应当加固现有合作,寻求更多共同利益;同时更应当加强机构间交流与对话扩大共识,加强中德人文交流,在上下两个方面塑造共享理念,产生积极的身份认同,减少德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疑虑,加强相互信任。
2020年02期 v.22;No.128 127-140+159-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8K] [下载次数:9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岳小颖;
南太平洋地区形势日益"拥挤而复杂",域内外国家利益碰撞,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展开带来潜在挑战。本文对南太平洋地区的行为体进行了分类,并对相关国家战略意图以及复杂的地区形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南太平洋地区内外国家利益碰撞,但并没有国家试图主导该地区。岛国采取与东盟类似的"大国平衡"战略,在域内外国家互动中获益最多,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持欢迎态度。文化、历史和传统的独特性使南太平洋岛国面临发展难题,这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是机遇也是挑战。我国需进一步加大对南太平洋地区的重视,制定清晰、连贯的外交政策。南太平洋地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应由理念与行动两方面入手。理念方面,面对大国疑虑以及南太平洋地区国家的担忧,我国应增信释疑,为周边国家阐释"一带一路"建设的理念、性质与内涵。在行动方面,加强双方高层交往,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通过高层互动与战略对接挖掘合作潜力,搭建合作平台;将"海上丝绸之路"的互联互通与南太平洋地区和次地区机制对接,共谋合作治理之路。
2020年02期 v.22;No.128 141-154+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1K] [下载次数:1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