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胜军;郑晓雯;
在冷战结束后的短短30年里,北极已经由"边缘军事战区"急剧转变为"国际政治区域",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也从一个"被动客体"演变为"活跃主体"。北极地区正在进入一个"以管辖权冲突为特征、以自然资源开采为核心、以全球性大国为主角的‘大竞争’时代"。随着北极地区由环境恶化、资源过度开发和物种锐减等所引发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日渐严峻,北极治理逐渐变成一项引发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议题。本文从厘清"北极治理"的概念出发,分析了传统的、以国家为中心的治理理念以及新兴的、多主体共治的治理理念在应对北极日益增多的治理议题上的合理性、局限性和二者间的矛盾,并试图从学理上提出一条融合两方优势的中间方案。
2019年04期 v.21;No.124 3-18+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4K] [下载次数:1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郭培清;邹琪;
美国兼具世界霸主和北极大国两种身份,近年来北极地区军事存在增多、经济活动频繁,美国认为其双重身份受到了俄罗斯和中国的挑战。基于在北极事务上"落后"的认识,特朗普政府的政治精英们采取越来越多的措施以重塑其"领导者"角色。军事上,美国大力增加北极地区军事部署,恐会将北极推向"再军事化";经济上,特朗普十分重视能源开发,北极或可迎来"能源开发时代";外交上,在巩固与北欧盟友关系的同时主动修护美俄北极关系,试图提升影响能力和控制力。虽然采取了一系列强势措施,但美国国内北极决策部门尚未整合,注定其政策缺乏协调性及长远规划,美国北极利益维护依然面临诸多挑战。
2019年04期 v.21;No.124 19-44+15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7K] [下载次数:10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何奇松;
特朗普政府的《导弹防御评估》报告认为美国本土、海外驻军和盟国、盟友正面临来自多个国家日益增加的进攻性导弹威胁。在此基础上,报告试图进行导弹防御顶层设计:着力从技术上改进、调整现有导弹防御系统;重新配置或大量增加机动系统;建设新系统,包括定向能武器、计划部署天基拦截器。特朗普政府希望通过研发、采购和演习,做到攻防一体化与协同性,全面提升导弹防御与进攻能力。评估报告将太空威慑与核威慑相结合,重点威慑中国、俄罗斯的导弹核能力。该报告给正遭受破坏的中美战略平衡平添了变数。
2019年04期 v.21;No.124 45-59+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3K] [下载次数:6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刘莹;
2011年底爆发的叙利亚战争是一场地区化和国际化的战争。作为对世界格局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国,中国、美国和俄罗斯在这场战事中展示了不同的外交政策手段和关系处理模式,印证了新时期大国关系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特点,也对未来中美俄三边关系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与美俄在叙利亚战事中博弈对立的关系模式不同,中俄在继续深化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同时,还在叙利亚问题上保持了理念一致的合作;而同时期的中美两国虽未在叙战场上发生直接碰撞,但其竞合关系也在地区外延的领域充分展现。本文总结了叙利亚危机中美俄博弈从代理人战争、直接军事介入到争夺战后重建主导权的三个阶段,也分析了中俄在"中国方案"保障下在叙利亚战场内外两个层面的合作,并最终归纳中美俄竞合关系的形成原因、结构特点和发展方向,说明叙利亚危机既揭示了中美俄三边关系结构的内在逻辑和矛盾,也扩大了三组关系竞争与合作的空间,还对未来三个大国构建新型关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2019年04期 v.21;No.124 60-73+156-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3K] [下载次数:9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金新;
近年来,随着缅北冲突、湄公河航运安全等东盟安全问题的凸显和外部化,中国在同东盟邻国的边境地带面临着一系列外源性安全威胁,对跨境安全治理的功能性需求已成为紧迫的现实。随着治理实践的展开,中国—东盟跨境安全领域已初步形成了一套安全治理的制度架构,包含多边和双边两个层次的治理机制。这一制度架构在治理实践中存在三个层面的制度困境:一是结构性困境,表现为制度覆盖范围不充分、制度架构碎片化、制度发展程度低等结构层面的内在缺陷;二是过程性困境,表现为制度架构在其机制运行过程中面临着多种阻碍因素,治理合作的推进困难重重;三是效能性困境,表现为制度架构难以完成预期的治理目标,存在治理失灵的问题。化解制度困境的关键,在于优化治理体系,推动治理模式的转型:一是从低制度化治理转变为高制度化治理,以消解治理制度的结构性困境;二是从一元治理转变为多元治理,以弱化治理制度的过程性困境;三是从消极治理转变为积极治理,以应对治理制度的效能性困境。
2019年04期 v.21;No.124 74-88+157-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3K] [下载次数:7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肖蓓;
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额不断增加,主要集中在环境敏感性行业,对外投资企业面临巨大的生态环境风险。东道国的环境规制风险、企业行为风险、争讼风险构成中企"一带一路"投资所面临生态环境风险的主要类型。东道国环境立法和政策的不确定性、海外投资企业环保责任意识淡薄、我国作为投资者母国监管乏力是"一带一路"对外投资生态环境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针对涉及环境保护的国际法律文件存在的问题,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签订国际条约时应当重新审视环境条款的纳入方式,防止"一般例外"条款被东道国滥用。我国有必要针对海外投资生态环境风险专项立法,专项立法应涵盖环境信息披露义务、环保合规管理、激励机制、"命运共同体"理念等内容。扩大海外投资保险的承保范围,增加环境污染责任险,充分发挥海外投资保险分散投资者环境事故风险的作用。以便利性、成本和多重利益为考量,形成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等多元化的国际环境纠纷解决机制。
2019年04期 v.21;No.124 89-103+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6K] [下载次数:26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0 ]
- 张杰;石泽;
尽管中亚国家被印度战略界视为"延伸的邻居",但在冷战结束后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印度并未用心经营中亚地区。2012年以来,印度加大了对中亚国家的重视力度。莫迪政府上台后,在继承辛格政府"连接中亚"政策的基础上,采取了在政治上加强高层互访和制度安排,在经济上注重能源合作和增强地区连通,在安全上举行联合军演和提供援助,在文化上发展人文交流等一系列新举措。彰显印度的大国地位与处理跨地区事务的能力、提升国际威望,平衡中国、巴基斯坦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保证能源供应稳定,防止阿富汗安全威胁外溢,是莫迪政府加强与中亚国家关系的重要考量。尽管莫迪政府的中亚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着能力与意愿不相匹配,中亚国家因印度立场摇摆与行政效率低下而存在不满以及多边合作机制发展滞后等多重困境。随着莫迪再度连任,新一届政府继续发展与中亚国家的合作将是大概率事件,印度中亚政策的连贯性能够得到保证。
2019年04期 v.21;No.124 122-135+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8K] [下载次数:7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贺先青;林勇新;
美国以"印太战略"来拉拢印度进而遏制中国的意图明显,而印度如何参与其中事关中国重要的利益关切。学界普遍认为印度存在积极参与、有限参与和保持平衡三种不同的对外行为方式,但他们忽视了印度对外行为的多重身份背景,这对预判印度的对外行为趋势造成了困难。鉴此,文章以"身份—行为"理论为基础,分析国家多重身份对其对外行为的影响。文章认为,国家通常根据其身份产生的驱动力施行对外行为,在多重身份背景下,国家对身份产生的行为驱动力进行排序并根据特定身份的使用场景选择主导的对外行为。印度参与"印太战略"时显示出了地区霸权国、新兴国家、民主国家的身份认知,这三种身份分别产生了追求大国地位、实现经济增长、维护民主认同的行为驱动力,印度的对外行为根据它对驱动力排序的变化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时,在"印—美"或"印—中"关系的场景下,印度倾向于运用不同的身份来强调彼此合作的重要性,并利用中美相互制衡。
2019年04期 v.21;No.124 136-154+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3K] [下载次数:1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