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论坛

国际政治

  • 特朗普政府改革联合国财政制度的目标及策略分析

    毛瑞鹏;

    美国特朗普政府向国会提交的2018财年预算报告大幅削减对国际组织的经费贡献。财政预算作为美国与联合国关系的风向标,预示着双方关系很可能进入剧烈波动的时期。美国惯于以"钱袋的力量"推动联合国改革。其中,对于联合国财政制度,美国的主要目标是强化其控制权,具体包括:建立以财政贡献为基础的加权表决制,降低美国在联合国预算中的分摊比例,促使联合国实施预算节制,以及弱化分摊会费制等。预计在特朗普政府时期美国将通过扣留会费的方式施压联合国进行改革。特朗普预算将会进一步削弱美国在世界的领导地位,然而也将会加剧联合国财政危机,损害国际社会的整体利益。

    2017年06期 v.19;No.114 1-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K]
    [下载次数:4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欧洲一体化中的外部差异化

    陈洁;

    随着欧洲一体化的发展,欧盟的外部差异化日益显著。欧洲一体化中的外部差异化指非成员国参加欧盟特定政策领域的合作。外部差异化的主要模式包括:欧洲经济区、欧盟与瑞士的双边合作、欧盟与土耳其的关税同盟、申根合作的联系国。外部差异化的发展源于欧盟与非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同时也是欧盟的一种外交政策工具。外部差异化将特定欧盟法规扩展到联盟之外,从而在一体化的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也面临非成员国的"参与赤字"和欧盟法规的"碎片化"等挑战。欧洲一体化中的外部差异化将长期存在,并可能随着英国正式脱欧而得到强化。

    2017年06期 v.19;No.114 7-1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3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国际关系

  • 东盟共同体成立背景下的中国东盟关系

    方长平;郑凌;

    2015年12月31日东盟共同体成立标志着东盟一体化发展进入新阶段。东盟共同体将会有效地整合东盟各国的力量,增强东盟国家的实力和内部凝聚力,使东盟具有更强的整体性和自主性。这必然会改变东盟传统的行为模式和发展方向,也会深刻影响整个区域国家的互动。同时东盟一直奉行的"东盟方式"在东盟共同体成立后将继续发挥作用,其非强制性原则在促进合作、缓解矛盾的同时也将限制东盟一体化进程的广度和深度。因而,中国需要清楚地认识到东盟共同体成立后的发展和变化,并积极应对东盟未来在政治、安全、经济、社会、文化、公共外交等方方面面的机遇与挑战。

    2017年06期 v.19;No.114 13-18+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10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中国—美国—东盟三角关系析论

    蒋琛娴;

    中国、美国和东盟是东南亚地区的三股主要力量,三者围绕相互交织的安全、政治和经济利益互动频繁,已经构成了深入互动的三角关系。本文运用三角关系理论,对中、美、东盟三者在安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互动情况进行了研究,探索了这组三角关系在不同领域的互动模式,并通过分析得出结论认为,不对称的权力分布、信任缺失以及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是三角关系演化的主要动力。

    2017年06期 v.19;No.114 19-2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4K]
    [下载次数:6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日本自卫队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演变及影响

    栗硕;

    借助1992年通过的《联合国维和行动合作法》,日本将自卫队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与其他国际和平合作活动置于同一机制下进行处理。至今的25年间,该法律经过数次修改,逐步提升了自卫队在海外开展活动的几率,也不断扩充了自卫队参与国际安全事务时的行动权限。依据该法,自卫队共参与了9项联合国维和行动与5项人道主义救援行动。这一历史演变过程对日本的政党政治与宪法效力均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017年06期 v.19;No.114 28-3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5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中外关系

  • 中国对外合作机制的身份认同功能:以澜湄合作机制为例的分析

    刘传春;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谋求与世界各国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合作关系,在积极参与已有国际机制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以中国作为主导国的对外合作机制。中国对外合作机制实践着在增信释疑中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建立稳定合作关系的身份认同功能,这主要通过三个层面展现出来:搭建对话沟通的平台,推动中国理念转变为机制的共识性原则;设置议程,推动机制的共识性原则转变为合作规范;签订合作协议,在积极履行责任中确立中国的国际合作者身份。

    2017年06期 v.19;No.114 35-40+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8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中国海外劳工安全供给模式转型——基于公共产品理论的视角

    章雅荻;

    海外劳工安全保护是我国海外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带一路"倡议能否持续推进的关键,也是对我国政府的执政能力与治理能力的巨大考验。在我国海外利益迅速拓展与广泛延伸的新环境下,非传统安全威胁带来的挑战日益增加,海外劳工的安全供需出现真空地带。本文首先指出中国海外劳工安全供给模式逐渐失灵:供给内容片面、供给模式单一、供给主体不明确。其次,本文认为可在"海外劳工安全是一类准公共产品"的假设基础上拓展海外劳工安全供给主体、完善海外劳工安全供给内容。本文还提出了海外劳工安全供给模式的四种模式:以政府为主导的传统供给模式、以市场为主导的商业供给模式、以第三部门为主导的社会供给模式和以政府间国际组织为主导的国际供给模式。

    2017年06期 v.19;No.114 41-48+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4K]
    [下载次数:4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理论探讨

  • “逆全球化”现象与中国的外交应对

    高飞;

    伴随2016年西方出现的一系列"黑天鹅事件",逆全球化已经成为影响国际关系发展的重要现象。20世纪90年代的"反全球化运动"发展成为了今天的"逆全球化现象",并经历了从思潮到政策、从民间到政府的变化。这一变化不是偶然的。逆全球化实质是国际治理制度的危机。当前全球化正在经历从"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到"发展的全球化"的换挡期。对于中国来说,逆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中国需要顺势而为,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依托自身的比较优势,主动谋划,积极作为,在国内通过国家干预缓和社会矛盾,在国际上推动合作共赢,只有这样才能化害为利,为自身的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2017年06期 v.19;No.114 49-55+7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下载次数:18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比较地区主义:理论进展与挑战

    王志;

    比较地区主义是地区主义研究的新进展,其目的在于通过对比分析复杂地区制度现实,建立理论模型,解释地区制度设计和效果异同,以克服地区主义研究中的欧洲中心论。在具体措施上,比较地区主义一方面梳理主流地区主义理论及其不足,另一方面以新制度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为基础,建立综合、折中的理论体系。比较地区主义取得了较大成果,也存在诸多困难,它需要解决方法论问题、改善研究假定和拓展研究领域、避免理论解释力与简约性间的矛盾。更为根本的问题是,比较地区主义需要更新思维模式。当前,中国提出"命运共同体"思想、"一带一路"倡议,将推动比较地区主义实质性的进展。

    2017年06期 v.19;No.114 56-6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6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国别与地区

  • 制造业全球供应链制约美国对外贸易政策

    于凤艳;朱颖;

    特朗普把美国贸易逆差与美国制造业联系起来,指责贸易逆差造成美国制造业衰退及工人失业。事实上,在全球供应链背景下美国制造业没有出现衰退,其发展趋势与其他发达国家是一致的,且表现优于其他国家。全球供应链的客观要求是减少贸易和投资障碍,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精髓是疏通供应链。美国是全球最开放的经济体之一,特朗普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将扰乱美国制造业的全球供应链,最终伤害美国经济自身。

    2017年06期 v.19;No.114 63-69+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8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跨界民族认同差异的来源——以美国墨西哥裔为对象的研究

    赵志朋;肖克;

    多民族国家中少数民族的认同常呈现出层次性的差异,其中跨界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差异性尤为显著。跨界民族的认同差异往往会给其聚居国造成认同危机,譬如一直饱受民族与国家意识冲突的美国。复杂的跨界民族认同形式交错滋生了各类跨界民族问题,追根溯源是厘清问题的有效路径。通过对美国墨西哥裔跨界民族认同情况的分析,可知其认同差异的主要来源为:认同对象的选择徘徊、认同基础的身份转换和认同结果的共识与差异。

    2017年06期 v.19;No.114 70-7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6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国际论坛》2017年第1—6期总目录

    <正>~~

    2017年06期 v.19;No.114 8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国际论坛》稿约

    <正>一、本刊是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主办的、研究国际问题的综合类学术性刊物,举凡有关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世界经济、中国外交、国别和地区研究等方面的稿件,一概欢迎。二、请用电子邮件投稿。来稿一律投编辑部邮箱,请勿寄给个人或托他人转稿。

    2017年06期 v.19;No.114 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2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