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学昆;
在2004年东扩的背景下,欧盟针对众多没有入盟前景的邻国提出了一项区域稳定政策,即欧盟邻国政策,简称ENP。ENP的缘起与欧盟的扩大有很强的关联性,它旨在克服由欧盟扩大所引起的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的纳入—排斥困境,避免在欧洲产生新的分界线。欧盟将通过制定与实施ENP行动计划来发展与邻国的特惠关系,在自身周边构建一个和平、稳定与繁荣的"朋友圈子"。ENP的形成对扩大政策有很强的路径依赖,其思路、结构和方法上都借鉴了扩大政策,同时也体现出一定的创新性。由于政策目标的差异,ENP的这种路径依赖也造成了自身的困境和内在紧张。
2010年03期 v.12;No.69 1-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4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朱贵昌;
为了在尊重成员国的多样性和实现欧盟治理的统一性之间找到适当的平衡,欧盟发展了一种名为"开放协调机制"的新治理模式。作为一种介于政府间合作与超国家治理之间的新治理模式,开放协调机制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优点,它不是一个立法决策机制,而是一个以目标为导向的、进程灵活的软法治理机制。作为一种新近提出的治理模式,开放协调机制仍处在实践探索阶段,其所适用的政策领域相对有限,但是其对欧盟多层治理体制的潜在影响却不容忽视。
2010年03期 v.12;No.69 8-1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7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牛长振;徐刚;
"战略互信"是近年来中国在处理对外关系时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随着奥巴马访华,"战略互信"成了中美双边关系中的一个热门话题。战略互信不但有助于化解中美结构性矛盾,而且有利于中美共同应对地区及全球性挑战。建立中美战略互信的途径包括做出承诺、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深化和完善对话交流机制、建立国际机制等等。由于受双方结构性矛盾的制约,中美战略互信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限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向中度信任的方向发展,但无法达到美国与日本、欧盟之间那种高度信任的水平。
2010年03期 v.12;No.69 13-1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9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崔荣伟;
从2006年5月至2007年6月,经过一年多艰苦谈判,美韩终于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文件。与多数学者主要从经济利益角度进行解释不同,本文认为美韩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深层动因是出于联盟转型的需要。在冷战时期的美韩双边关系中,经济利益仅仅作为附属性因素服务于军事关系,美韩联盟因而只是一个单一性的军事联盟。冷战结束后,东亚安全形势的新变化使这一联盟遇到了很大的挑战。美国自2003年起进行的驻韩美军调整,虽然取得了成功,但其试图将联盟转化为地区联盟甚至全球联盟的做法却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而与韩国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所发挥的功能恰恰弥补了这一缺失。
2010年03期 v.12;No.69 19-2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下载次数:3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吴琳;
冷战时期的中国是一个没有地区政策的地区大国。冷战结束以来,"稳定周边"成为中国首要的对外目标。从历史的维度看,冷战后中国周边政策的演进可分为三个阶段:过渡期(1989—1995)的中国周边政策表现为全面建交和经济外交;调整期(1996—2001)的周边外交主要围绕地区重要大国展开,受制于大国关系和大国战略;进入成熟期(2002—)的主要标志是次区域—双边—地区多层政策结构的成型。这一结构的形成与中国的国家均衡发展战略密切相关。它不仅体现出国内战略和对外战略的联动性,也说明了多层次和多领域的多边合作已成为中国塑造理想地区环境的重要手段。该政策结构能否延续取决于中国发展战略的走向和周边国家的反馈。
2010年03期 v.12;No.69 43-4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6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利涛;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通过扩大多元化传播主体和运用多样化的传播手段实现了国际传播的复合功能,不仅推动大会取得了重要成果,也较好地向世界传播了中国的环境理念。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塑造一个总体上于我有利的国际传播环境,中国环境外交需要进一步重视建构官方环境传播网络、发挥环保NGO和公民个人的作用、提升大众媒体的报道质量,在国际传播方面主动作为,以推进中国环境外交事业深入发展。
2010年03期 v.12;No.69 49-54+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K] [下载次数:1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蒙慧;蒋海蛟;
在中日稀土贸易中,中日双方都对来自于对方的产品呈现出较高的敏感性依赖。但因日本稀土进口市场的替代性较弱,且替代成本相对较高,所以日本对中国稀土产品依赖的脆弱性程度明显高于中国对其稀土产品依赖的脆弱性程度。我国应充分利用这种脆弱性依赖所产生的权力资源,维持和增强国家的战略利益。而日本为保障稀土资源的安全供给,可能会利用它在一切领域的优势地位对中国施加影响,对此,我国应尽早做好准备,并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
2010年03期 v.12;No.69 55-6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1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