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论坛

国际政治

  • “古阿姆”与独联体的未来走向

    张弘;

    自独联体爆发"颜色革命"以来,原来沉寂多年的"古阿姆"又重新活跃起来,并且在2006年转变成为"古阿姆民主与发展组织"。在独联体一体化停滞不前的大背景下,"古阿姆"组织变身成为独联体地区一个非俄罗斯主导的地区组织。本文试图分析该组织的成长与发展历程、原因以及未来的走向,解读其对独联体的影响。

    2009年03期 v.11;No.63 1-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3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社会运动理论视角下的政治伊斯兰生成机制

    胡雨;

    从社会运动理论视角考察当代政治伊斯兰的生成机制是一个前沿性的研究议题。本文认为,政治机会结构、资源动员、意识形态框架三大基本要素,结合中东穆斯林国家在迈向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转型困境,催生了政治伊斯兰现象。作为集体行动、抗争性斗争乃至革命取向的政治伊斯兰运动,绝不单纯是危机环境与怨恨现象相结合的自然衍生物,而是宗教政治反对派在危机环境中借助宗教的途径和载体,通过利用机会、汲取资源、强化组织、整合框架而形成的产物。通过详尽考察当代政治伊斯兰生成机制,可为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社会运动提供一个新范式。

    2009年03期 v.11;No.63 7-1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5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接触战略与冲突阴影下的贸易增长

    吴其胜;

    在回答冲突国之间的贸易为何不降反升的问题上,现有解释都主要建立在现实主义关于相对收益的假定之上,认为国家决策者出于安全考虑,会倾向于限制与冲突国之间的贸易。一国之所以与冲突国进行贸易,要么是由于后者造成的安全威胁较小,要么是由于国内企业或国际经济自由化的压力迫使决策者放弃了对贸易的限制。然而这些解释都忽视了与冲突国的贸易并不必然会损害国家的安全利益,国家决策者同样会倾向于将经济接触作为处理与冲突国之间关系的手段,进而冲突阴影下的贸易增长同样可能是国家决策者主动推动的结果。文章通过对布什政府时期(1989-1993年)中美关系的考察,对这一假设进行了初步验证。

    2009年03期 v.11;No.63 13-1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从《里斯本条约》看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机制对政策运作效力的影响

    徐贝宁;

    《里斯本条约》对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CFSP)领域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明确了各机构的法律地位和行动目标,并在机制上进行了许多创新,旨在加强欧盟对外行动能力。欧盟在CFSP对外行为能力目标上雄心勃勃,但机制改革后,CFSP在实践上存在机构权限重叠、行动资源和工具匮乏、决策机制效率不高、对成员国约束力有限等问题,使宏大目标与政策效力间"期待—能力的差距"加剧。《里约》反映了政治精英推动宪政机制向超国家发展的同时却客观上强调了政府间主义的现实。而CFSP在政府间主义主导下的"布鲁塞尔化"成为该政策向超国家方向发展的主要形式,说明机制化进程不是产生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压力和动力,推动CFSP向超国家层次发展。

    2009年03期 v.11;No.63 19-2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下载次数:10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国际关系

  • 中亚五国对外战略及其地缘政治动因

    张磊;库阿内什;

    苏联解体提升了中亚作为国际地缘政治中心的地位。在新的国际格局与地区形势下,具有很大相似性的中亚五国选择了四种不同的对外战略:"中立"、"联盟"、"均势"和"平衡"。不同的战略选择反映了一个共同的战略动因,即地缘政治。地缘政治与各自现实条件的结合导致了五国在理性选择下的不同战略形成,以及在不同战略之下的外交优先方向。

    2009年03期 v.11;No.63 26-3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8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数字鸿沟问题:现状、成因和影响

    熊光清;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字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互联网和全球化空前扩展,在此过程中,数字鸿沟问题凸显出来。国际产业分工的不平衡、国际贫富差距和教育水平差距是国际数字鸿沟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国际数字鸿沟问题可能进一步拉大国际贫富差距,导致个别国家的数字霸权,并危及国际安全,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2009年03期 v.11;No.63 32-3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12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中外关系

  • 试析中国参与解决达尔富尔问题的基本方式

    孙学峰;金峰;

    2004年以来,中国开始参与解决发生在苏丹的达尔富尔问题,主要途径包括三类:多边外交、双边协调努力和驻苏企业发挥作用。三种途径的相互关系是:借助联合国等多边场合参与解决问题的进程,有意识地与其他区域性组织配合引导议题发展方向。与此同时,加强与美国在关键问题上的协调合作,借助中国—苏丹政府的双边接触、中国驻苏企业的积极影响,促进苏丹政府政策调整。在此基础上,再在联合国框架内确定政治解决的具体方法和"路线图"。

    2009年03期 v.11;No.63 37-4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下载次数:6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论中国拓展国际话语权的新思路

    梁凯音;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在国际事务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中国作为责任大国走上了国际舞台,扩大国际话语权是中国应对当前由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体系的一种诉求。如何正确的定义国际话语权、运用有效途径获得在国际话语权竞争中的主动权,是中国在建构责任大国身份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世界关注中国,中国需要世界理解。中国必须积极参与国际事务,让世界听懂中国的话语,在国际事务中拥有与责任大国身份相适应的话语权,这也是中国的国家利益之所在。

    2009年03期 v.11;No.63 43-4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23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2 ] |[阅读次数:0 ]
  • 国内当代美国中国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张效民;

    二战后,美国成为海外中国学的重镇和代表。与此相应,国内学界对美国的中国学也日益关注。迄今为止,国内学界在该领域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应当看到,在相关概念的界定、研究分期、学科建设、研究方法等问题上,学界还依然存在着严重分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美国中国学研究的全面发展,阻碍了该领域研究的规范化和学术化。

    2009年03期 v.11;No.63 48-53+8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下载次数:6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理论探讨

  • 新社会运动的形态特征及其治理效能

    高春芽;

    新社会运动的崛起是二战后西方国家出现的重要现象,它在行为主体、价值取向和组织形态等方面具有时代性特征。从社会变迁的角度看,新社会运动是国家与社会关系失衡、公民社会谋求参与治理的具体表现。由于面临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新社会运动的自主性和有效性之间存在冲突。

    2009年03期 v.11;No.63 54-5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7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大国政治与技术进步

    黄琪轩;

    技术进步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议题。长期以来,研究者往往关注技术如何塑造了世界政治。而本文主要关注国际政治的变迁如何促进了重大技术的变迁。当世界政治出现权力转移的时候,领导国与挑战国的威胁感知会上升。在威胁感知的驱动下,双方会大幅度扩展技术进步的政府规模,即增加政府对研发的资助和高新技术的采购。此时,政府对技术的精度要求比较高,对研发的资助也比较集中,也更容易突破以往的技术瓶颈。因此,领导国与挑战国双方的权力转移极大地推动了重大技术变革。

    2009年03期 v.11;No.63 59-63+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7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国别与地区

  • 评新版《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

    柳丰华;

    2008年7月梅德韦杰夫总统批准的新版《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系统地阐述了俄外交政策的目标、原则和优先方向,明确地传达了俄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制定国际议程、构建世界新秩序的抱负和恢复自身大国地位的信心。新版《构想》继承了2000年版《构想》的大部分内容,其中包括普京的外交路线和多项政策原则,同时调整了对一系列国际问题和地区的政策立场。未来梅普组合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是:抵制美国的单极霸权图谋和遏俄战略,致力于同欧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进而共建没有分界线的"大欧洲",进一步深化俄中战略协作和俄中印三边合作,加强联合国的协调中心作用和国际关系中的法律原则、集体原则及多边原则,促进公正民主的国际关系新体系的构建。

    2009年03期 v.11;No.63 64-6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4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人权外交的新版本——默克尔的价值观外交

    李文红;

    统一后的德国有意超越其中等国家的国际地位,希望在打造国际政治秩序方面发挥更多的影响力。为了在世界舞台上赢得尊重,并且扩大自己的外交活动空间,提升国家的影响力和声望,德国赋予人权外交重要的地位。近年来人们对德国红绿联盟的人权外交研究颇多,对默克尔价值观外交的评论也散见于各种报章媒体,但把默克尔的价值观外交放在人权外交的大框架内进行分析的研究还做得比较少。本文在学界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对人权外交新版本———默克尔价值观外交做一些探讨,希望能够对人权外交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便我们在同西方国家交往中做到"知己知彼",取得主动。

    2009年03期 v.11;No.63 68-74+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下载次数:13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小泉的政治手法与小泉内阁的特点

    邵建国;

    传统上,日本政治的决策程序是自下而上的,即首先由执政党国会议员组成的各类委员会与政府各部委的官僚进行磋商,确定政策草案后提交执政党总务会讨论并获得一致通过后,再提交国会投票从而形成法律。这种多重的决策程序和组织结构使日本的首相很难发挥强势的领导作用。但小泉内阁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上述决策程序。小泉通过强化内阁府和财政经济咨询委员会以及新设首相助理等手段,实现了由首相官邸主导政治决策的目标。日本政治呈现出自上而下的决策特点,日本媒体称之为"总统型政治"。小泉之所以能够推行这种"总统型政治",主要基于三方面的因素:一是他依靠民意的高度支持,得以压服党内的反对派从而独断专行地安排内阁人选;二是他通过扩编内阁府并操纵经济财政咨询会议强化了首相权限;三是他通过解散议会、实施大选排除了党内抗拒改革的所谓"抵抗势力"。

    2009年03期 v.11;No.63 75-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