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论坛

  • 国际关系的历史社会学:关于跨学科特点的分析

    王军;

    国际关系的历史社会学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特点。本文从学科、学科性和跨学科等概念入手,以国际关系的历史社会学知识谱系下的法国学派的历史社会学方法、英国学派中的历史社会学特点、批判理论和世界体系论中的历史社会学方法和思想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这一跨学科特征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有什么样的特点、解释力和缺陷。

    2006年05期 1-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7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康德与国际关系理论

    白云真;刘凯;

    康德在国际关系理论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研究国际关系所必须重视的思想家。本文研究与剖析康德的国际关系思想,然后审视其对国际关系理论特别是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影响。最后笔者对康德国际关系思想进行适当评价,并分析了其理论意义。

    2006年05期 7-1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8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对国家参与国际制度的另一种理性主义解释——国际制度中的“自为其事”权力理论述评

    刘宏松;

    国家主动参与某项国际制度,将会赢得超过其不参与状态的绝对收益。这一命题已为遵从理性主义研究路径的新自由主义和新现实主义学者所共同接受。而罗伊德.格鲁伯却在理性主义的研究范式下对这一命题提出了质疑,他提出了一种国际制度的“自为其事”权力(go-it-alone power)理论,得出了国际制度中存在着绝对意义上的得利者和失利者的结论。在此基础上,他又进一步提出国际制度之所以出现超国家治理结构,是作为得利者的“先发”国家为克服未来可能的继任政府对国际制度的破坏而主动设计的结果。本文在系统解析这一理论的基础上,指出其对国际制度理论研究的贡献,同时也指出了它在权力行使主体的限定、经验检验上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理论适用上的限度。

    2006年05期 13-1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8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同盟政治的安全困境——连累抛弃模型的解释力及其局限

    韩献栋;

    同盟政治是国际政治学界一直在热衷探讨的一个问题。无论是为了增强抵抗威胁的能力,还是为了获取自主或安全,或是为了“搭便车”,只有当国家利益具有重合性时,同盟才有可能形成。但盟友利益的重合度随着时空的移转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从而造成盟友之间的冲突和博弈。斯奈德在对一些同盟实践进行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连累抛弃模型。但是斯奈德的模型并不具有普适性,对于防御性同盟虽有相当的解释能力,而用于说明进攻性同盟时,则存有缺陷。

    2006年05期 19-2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下载次数:1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6 ] |[阅读次数:0 ]
  • 联合国反对恐怖主义机制发展历程评析

    马勇;王新东;

    联合国秉承其宪章的宗旨与原则,积极构建反对恐怖主义机制,大致历经三个阶段,即初步形成、发展及强化阶段。在这三个不同的阶段中,这一机制的内容、作用以及影响因素大不相同,但在总体上呈现出强化趋势。曾经长期干扰、乃至妨碍这一机制发展的因素目前不仅依然存在,而且出现加剧态势,这一机制正在遭逢空前挑战。

    2006年05期 26-30+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6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欧盟共同能源政策: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

    郭志俊;

    虽然欧洲一体化始于能源部门,但由于欧盟政体的多层次性及其各成员国间现实利益差异等内部因素的制约,同时受到美国、俄罗斯等外部因素的影响,真正意义上的欧盟共同能源政策还未实现。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国际能源形势,欧盟共同能源政策的实现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欧盟对内需要通过制度平衡,调和成员国个体利益与欧盟共同利益的矛盾;对外需要倡导共同能源外交,力争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

    2006年05期 31-3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5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从朝核问题看澳大利亚的朝鲜半岛政策

    王传剑;

    在朝核问题上,尽管澳大利亚并不是直接当事方之一,也没能在实际上成为六方会谈的一员,但由于东北亚地区对其整体安全战略的重要性,它对朝鲜半岛事务的关注和参与程度丝毫不亚于其他有关国家,并已俨然成为六方会谈体系之外积极推动朝核问题进程的第七驾马车。与美国对朝鲜遏制与接触相结合的两手政策相一致,澳大利亚在实际的政策操作中同样具有软硬兼施的特点。利用自己紧邻亚洲的地理位置和在西方国家中较早与朝鲜复交的特殊关系,澳积极介入朝核问题的行动在实现助美国一臂之力这种主观目标的同时,也在客观上为其进一步涉足东亚事务、提升在亚洲地区的影响力打下了基础。

    2006年05期 36-4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3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战略战争与中国国家安全

    陈胜武;

    “战略战争”是一种威慑、竞争和有限杀伤相结合的战争形态。传统战争形态在地域、破坏性和目标上均已发展到极限,使战略战争成为一种必然的政治选择。战略战争需要较强的综合实力,并在较长时间内、在所有领域综合运用战争与非战争手段,努力达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战略战争使军事技术能力领先的国家可以充分发挥其领先优势。战略战争对正在崛起的中国构成了安全上的挑战,使中国面临核讹诈和“代差性”战争的威胁。

    2006年05期 42-4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2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论宗教问题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王生才;

    宗教问题对中国外交的影响,既应考虑其本身的国际性,更应将其置于全球公民社会兴起、非政府组织在国际交往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的大背景下来考察。宗教问题对中国外交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本文拟从周边外交、民间外交、人权外交三个视角探讨宗教问题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2006年05期 48-5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6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威胁还是整合?——试析西方学界对中国能源安全影响的争论

    伍福佐;

    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中国对能源尤其是石油的需求快速增长。但由于中国自身石油资源难以满足增长需求,因而导致了中国高度依赖进口石油。这种状况引起了西方学界的高度关注。西方学者们围绕着中国维护能源安全尤其是石油安全可能对国际能源市场、国际安全和环境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展开争论,形成了“中国能源威胁论”和“中国能源整合论”。这一争论是“中国威胁论”在能源领域的反映,实质是应该以新现实主义理论还是以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为指导来认识和对待中国的崛起。

    2006年05期 52-5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3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美国学术界关于“9·11”事件后中美关系的研究

    陶季邑;

    美国学术界比较系统地考察了“9.11”事件后的中美关系,包括分析了“9.11”事件以来中美关系的积极方面和所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未来中美关系有望继续保持合作的前景及其制约因素和仍将存在的问题,并就未来中美关系如何发展提出了一些对策。美国学术界的这些研究总的来说是比较客观和具有积极意义的。当然,美国学术界在上述探讨过程中亦存在不足。

    2006年05期 57-62+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4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浅析美国“台湾联线”的历史基础

    王俊峰;马娟;

    美国“台湾联线”是参众两院议员针对台湾问题成立的非正式组织。它的成立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美国国会内部一直存在着一些亲台反华的议员群体,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但在内涵上有着继承性。美国国会“中国帮”、“台湾帮”、“台湾联线”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所区别。我国应该加强对美国国会议员的公关工作。

    2006年05期 63-6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新保守主义在美国的复兴

    李志东;梅仁毅;

    曾在里根时代对美国外交政策发挥了重要影响的新保守主义,冷战后调整和完善了外交战略思想并以更为强劲的势头对美国的外交和防务政策发挥了显著而深刻的影响。新保守主义的强势复兴得益于对各主流外交思想的理论融合,迎合了美国政治潮流右转的趋势,是对冷战结束以来自由主义外交路线的修正和对当今美国超强国际地位的彰显。尽管新保守主义政策的实施招致了国际社会的反弹并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其思想活动并未停止,其影响也不会轻易消除。

    2006年05期 67-72+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6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美国游说制度的改革及其局限性

    刘卫东;

    阿布拉莫夫游说腐败案的曝光在美国国内引发了新一轮对游说制度改革的关注。美国历史上曾对游说相关立法进行过数次改革,以便更有效地规范游说活动。但源于诸多因素尤其是美国政治制度自身的矛盾性,游说制度改革始终无法从根本上杜绝腐败的产生,由此也注定了游说法律规范作用的局限性。

    2006年05期 73-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8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国际论坛》稿约

    2006年05期 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