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键;
冷战结束后,全球市场改革和信息技术的巨大推动力使得全球化与反全球化这两股方向相反的全球浪潮兴起,并构成了全球社会运动的实际内容。但是,民族国家的自私性,使得以民族国家为中心的全球治理变成为维护最强大国家利益的工具,因而无法实现全球的“善治”。这样,全球“风险社会”就为全球社会运动成为一个全球治理层次而发挥相应的功能提供了可能。但是,全球社会运动毕竟是国际环境中一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同时也缺乏必要的强制性权力,因此,全球社会运动的治理功能是非常有限的。
2006年01期 1-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9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李艳艳;
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在国际关系和外交领域中引发了一场新的革命,以推动观念、心灵和价值观为目标的一种新的外交方式———公众外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经济、政治、文化不同的国家在开展公众外交方面各有不同的特点,本文回顾近年来西方各国公众外交的政策及活动,对这些国家公众外交的特征和差异进行了归纳和比较,希望对发展中国家开展公众外交提供一些借鉴。
2006年01期 6-9+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6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艾米尔·张噶尔佐维奇·卡尼梅托夫;王冰洁;侯艾君;
本文运用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理论,探讨了苏联解体后新独立国家社会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消极方面。在西方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指导下的改革,将一些新独立国家再次推向了灾难边缘。这些失败的改革导致了严重后果,国家出现了危机前的形势。这些情形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解释2005年3月吉尔吉斯共和国爆发“橙色革命”的原因。
2006年01期 10-1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3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史泽华;
巴里·M·戈德华特是美国现代保守主义运动的奠基人,他在外交政策领域坚持一种“明智自利”战略。戈德华特外交战略基本代表了70年代中期以前保守阵营的共识,既是保守派坚信保守主义理念的自然结果,又是他们面对苏联刺激的一种应急性反应。由于过于理想化的弱点,这一战略路线在美国外交实践中没有发挥过决定性的影响。但是对它的了解,有助于我们发掘冷战期间民主、共和两党在反苏反共问题上由基本一致到分歧明显的原因,进而对美国外交战略演变的动力和方向进行更为细致的观察。
2006年01期 15-20+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周永生;
本文从俄国西伯利亚石油输出管线的来龙去脉入手,揭示了中俄日在该管线问题上的政策源流及变化,表现了三个国家在处理该问题时纵横捭阖的外交活动与风貌。尤其比较详尽地分析了俄国政策变化的国家利益和民族性格因素,论述了中国在处理该类问题上可以为今后所借鉴的经验教训和启示。
2006年01期 21-2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魏炜;
新加坡对亚太大国奉行均势战略。在冷战时期主张亚太地区形成以美国为主导的美苏中三角均势,苏联在其中发挥制衡作用,处从属地位。由于美苏在东南亚力量对比的变化,以越战结束为界,新加坡对苏战略分为鼓励和抵制两个阶段,核心目的就是要保证地区形势对新加坡安全有利。新加坡的对苏战略既体现了新加坡外交的实用主义原则,也体现了其积极主动的外交特点。
2006年01期 26-30+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4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张历历;
小泉政府的对华政策,使中日关系降到了1972年9月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的最低点。小泉五次参拜靖国神社,严重影响了中日关系,这是向受过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受害国人民的挑衅。日本在战略层面上的改变非常明显:加速修改《和平宪法》、强化日美军事同盟、对华军事防范已进入了实施阶段。小泉政府对华政策导致中日两国之间在双边问题上的冲突日益增多,究其原因是小泉政府想遏制中国的发展势头,转移国内对其政策的不满和压力,以维护他们认为的所谓国家利益。
2006年01期 31-3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5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封永平;
“安全困境”是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理论用以解释国家间关系紧张、对立乃至冲突形成机理的一个基本命题。中日间出现的安全困境是导致当前双方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中日间安全困境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大国崛起背景下的结构性原因,如不加缓解很可能成为两国走向冲突的诱发因素。建构主义理论提示,缓解或争取跳出这种局面的途径,在于培育和形成东亚区域安全共同体。它对于中国的和平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2006年01期 36-40+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1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夏莉萍;
近年来,海外中国公民遇险遇难事件不断发生,引起各界广泛关注。本文对2001年1月1日—2005年6月30日期间发生的涉及海外中国公民安全的事件做了统计,通过分析统计数据,总结出了中国公民在海外面临的安全威胁的种类、主要风险的排序、世界各地区及主要国家对于海外中国公民的相对安全程度,然后分析了海外中国公民安全面临威胁的原因,并就如何降低风险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2006年01期 41-4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1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6 ] |[阅读次数:0 ] - 郑先武;
基于全球化背景,国际关系学界对“安全”概念进行了重新建构。其核心就是“延伸”和“拓宽”现实主义国家安全观。“延伸安全”就是从垂直纬度上将安全的指涉对象从国家向下延伸到次国家和个人,向上延伸到全球和整个人类;“拓宽安全”就是从水平层次上将安全议题从军事领域拓展到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领域。这导致一种对“安全”概念的综合化和多学科的定义。
2006年01期 47-5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下载次数:8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0 ] - 黄梅波;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 MF)的内部决策机制由份额和投票权所构成。这种内部决策机制使得发达国家控制着I MF的大部分投票权,发展中国家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I MF运作60年来,世界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I MF的内部决策机制却并未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因此,对I MF的内部决策机制进行改革就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深入研究了I MF内部决策机制中的份额决定机制和投票表决机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
2006年01期 54-5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15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周烈;
阿拉伯世界是全球关注的焦点。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恐怖活动等都是各大媒体最吸引人们眼球的重点新闻。最近,阿拉伯世界的民主变革似乎成了这一切的关键,成了阿拉伯世界诸多问题的重中之重。本文试图从阿拉伯人对民主的解读;阿拉伯国家的民主改革尝试;阿拉伯世界民主进程的瞻望诸方面对该问题作一初浅的探讨。
2006年01期 60-64+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3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联合;
丹麦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国家。一方面它与北欧诸国有着强烈的价值认同,中立主义外交传统深厚;另一方面它又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与美国和欧盟关系最密切的国家,外交蕴涵着战略考虑。长期以来,丹麦对外关系保持着平衡状态。随着冷战后国际安全环境的变化,丹麦外交开始显示出主动性。“9·11”后,丹麦采取了更加积极进取的外交与安全政策,实现从平民行为体向战略行为体的转变。但与此同时,丹麦外交与安全政策面临着一些无法回避的困难和挑战,这必将大大限制其操作和实施的空间。
2006年01期 65-6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颜剑英;
布什总统执政以来,美国政府为了促进美国主导下的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实施了“竞争性自由化”贸易战略。一方面,美国积极推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的多边贸易谈判,迫使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开放市场;另一方面,加大与贸易伙伴国进行双边与区域性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的力度,推动以美国为中心的双边与区域贸易自由化。布什政府的“竞争性自由化”贸易战略本质上是一种典型的贸易霸权主义政策,不但会阻碍全球贸易自由化的正常进程,还将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
2006年01期 70-74+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王前军;
环境问题对俄罗斯国家安全客观上造成了现实和潜在的威胁,主观上俄罗斯已经把环境问题确认为安全问题,环境安全已成为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俄罗斯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环境国际合作,但在实践中俄罗斯的环境安全战略又受到国内及外部政治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2006年01期 75-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4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2006年01期 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