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奇松;王彦博;
当前,中美两国围绕国际太空治理体系的构建展开了激烈竞争,核心争议在于如何塑造国际太空秩序。中国主张在联合国框架下建立基于国际法的太空秩序,以保障太空资源的公平利用与和平开发;而美国则倾向于基于自身规则构建秩序,并与盟友合作,以巩固其战略优势和保护商业利益。这场竞争反映了两国在新兴领域的规则制定权之争。中美两国均凭借各自的太空能力影响规则制定,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美国则推行所谓“负责任行为”准则以规范太空活动。两国的不同主张给国际太空治理框架的统一带来挑战。中国的战略聚焦法律机制,提出限制太空军备竞赛并禁止在太空部署武器的倡议,而美国则优先推行自愿指南与限制特定太空武器,并通过盟友扩大其标准的影响力。中美太空竞争将深刻影响全球太空安全架构、技术合作模式和资源分配机制,或导致“两种秩序对立并存”“美国单方主导”或“中美规则融合共存”三种秩序形态。随着全球权力格局的变化,中美若能在联合国框架内达成共识并建立具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太空治理机制,将有助于确保太空秩序的长期稳定,减少不确定性。
2025年02期 v.27;No.158 3-20+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4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2 ] - 阮建平;秦子宁;
随着国际力量消长的持续和西方内部矛盾的上升,美国战略界对所谓“自由国际秩序”的性质、危机及对策进行了激烈的争论。现实派认为“自由国际秩序”源自美国的主导力量,其危机源自国际力量对比的逆转。据此,现实派主张根据实力变化调整国际制度和地缘结构,扩展美国的联盟网络以制衡对手。自由派认为“自由国际秩序”源自自由价值,其危机源自外部修正主义大国和内部民粹主义的双重挑战,主张对内重振民主,压制民粹主义思潮,对外深化民主国家同盟,遏制修正主义国家。尽管存在各种争论,但为了维护美国的霸权秩序,两派在重启大国战略竞争、重拾阵营对抗、重振国内基础的政策导向上殊途同归。在很大程度上说,美国战略界对“自由国际秩序”的讨论体现了美国对继续推行自由国际主义外交政策意愿和能力的下降。特朗普的回归不仅冲击国际秩序的开放合作,还会加剧国际秩序中单极与多极的斗争,但与此同时更增加了通过国际合作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迫切性和可能性。
2025年02期 v.27;No.158 21-39+15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4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孙成昊;张彦赪;
自2019年以来,北约着力制定新兴颠覆性技术战略,旨在将技术实力转化为军事能力,保障北约盟友在新兴技术方面的技术优势和绝对领先地位,从而形成面向潜在对手的战略威慑和遏制能力。该战略实施后,北约一方面不断拓宽其新兴颠覆性技术领域,目前已从8项增至10项;另一方面则重视不同技术间的融合应用和协同增效。在落地过程中,北约新兴颠覆性技术战略强调联合政府、企业和学界三方合作,打造制度化的融资机制,以助力军民两用技术的创新发展。在集团政治的视角下,北约新兴颠覆性技术战略体现了国际秩序中身份政治的构建,通过共享的价值观区分盟伴和对手,深化巩固美国主导的国际安全秩序。然而,北约新兴颠覆性技术战略的发展也受到一系列限制,例如技术研发与应用面临挑战、供应链缺乏完整性、盟友间互操作性有待提升以及同盟内部观念存在分歧等。从长期影响看,北约新兴颠覆性技术战略将在一定程度上塑造未来战争形态及行动规范,并进一步重构全球技术供应链布局。此外,该战略也将引发新一轮军事竞赛,对各国政策标准和制定产生深远影响。
2025年02期 v.27;No.158 40-61+156-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8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任晓;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的地区研究经历了一个繁荣发展和制度化的演变过程。本文试图以小见大,通过剖析伯克利加州大学东亚研究的历史进程反映和揭示战后美国地区研究的发展和兴替,亦为当前中国兴起的区域国别研究提供借鉴。战后美国地区研究的兴替是与时代机运和历史条件息息相关的。战后尤其是1958年《国防教育法》生效后,美国联邦政府的相关举措和私人基金会的慷慨捐资相结合,形成了强大的推动力量,促使地区研究出现了蓬勃发展之势。地区研究的发展状况与领军人物的眼光、水平、能力之间也存在直接关系。资金保障则始终是地区研究的生命线。此外,美国的地区研究还受到国内政治的深刻影响。伯克利东亚研究的历史是战后美国地区研究发展演进的一个缩影。近些年来,中美关系的巨变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美国对华负面认知泛化和强化,本不应该政治化的学术研究不同程度地政治化了。这一政治氛围,正在对包括中国研究在内的美国地区研究产生十分微妙而深入的影响。
2025年02期 v.27;No.158 82-9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2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高歌;
当前,有关如何认识和构建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的讨论方兴未艾。尽管中东欧研究由来已久,但如何在区域国别学框架内规范和推进中东欧研究则是国内学界遇到的新课题。区域国别学既以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为基础,又与上述传统学科有所不同,多重属性是其主要特征。区域国别学的多重属性集中体现在研究视角与立场上的他者、我者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对象上的国别、次区域与区域,研究内容上的特殊性、普遍性与综合性以及学科性质上的多学科、跨学科与交叉学科。中东欧研究作为区域国别学的组成部分,既体现了区域国别学的多重属性,又因多重属性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今后的进路:从他者视角理解中东欧,从我者立场认识中东欧,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看待中东欧;重视对区域和次区域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国别、次区域和区域研究齐头并进、相辅相成;加强凸显中东欧特性的特殊性研究、寻求一般规律和理论创新的普遍性研究和体现全面性、整体性的综合性研究;在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的基础上,推动各学科的有机融合和交叉学科的形成。
2025年02期 v.27;No.158 96-114+158-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9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朱文珊;吴浩;
随着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的不断推进,其研究方法体系逐步细化。研究者深入特定国家或地区进行田野调查,成为区域国别学核心研究方法之一。田野调查法起源于人类学,随着学科发展与社会变迁,逐渐“外溢”到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田野调查法由参与观察、访谈、深描、谱系图等构成,具有在场性、整体性、比较性等特征,可以提供研究对象国家和地区的本土经验与第一手资料,能够满足区域国别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需求。基于学科设置与研究目标的不同,区域国别学应在参考人类学田野调查法的基础上,采取更为宏观的研究视角,形成多学科、跨学科的“田野调查+”研究方法。“田野调查+”以人类学田野调查法为核心方法,结合政治学、历史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多学科方法,可以使研究者获得本土经验,基于“国情”“区情”提出具体问题,收集大量第一手材料,全面深刻地理解区域国别场域中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现象。“田野调查+”作为结合理论与实践、打通跨学科道路的区域国别学研究方法,有助于区域国别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
2025年02期 v.27;No.158 115-133+159-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9K]
[下载次数: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邵禹铭;李紫莹;
拉美印第安人自殖民时期以来长期受到制度性排斥。自20世纪后半叶起,受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政治机会结构改善和法律进步的影响,拉美印第安人逐渐将参与选举政治作为行使政治权利、提升政治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他们根据自身实力与参选动机灵活地选择竞选方式,除了依托传统政党等现有平台,还建立族群政党,缔结选举联盟,或以独立候选人的身份参选,其竞选纲领也经历了由农民诉求向族群诉求、由物质资源向抽象权利、由着眼自身到兼容并包、由专注国内到放眼世界的转变。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印第安人业已成为拉美多国不可小觑的选举政治力量,其选举参与不仅推动了民主深化、社会融入和区域合作,还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但他们同样面临制度设计、外界干预和自身缺陷等带来的困境。如何持续加强族群政党及其代表参与公共决策的能力,推动拉美政治生活向更加包容多元的方向深入发展,始终是摆在拉美各国政府和印第安族群政党面前的任务。
2025年02期 v.27;No.158 134-154+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5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